4011980/4011999

服务热线

0563—

详细内容

骨折后如何治疗骨质疏松症

时间:2024-11-07 16:09:50     

  老年人容易发生骨折的部位包胸椎、腰椎、髋部(股骨近端)、腕部(桡骨远端)、肩部(肱骨近端)、以及骨盆髋臼等,这往往与局部骨骼强度和质量下降有关,背后的罪魁祸首就是大家都听说过的骨质疏松症

 

  骨质疏松症的发病因素和发病机制是多方面的,其中最常见的是由衰老和女性绝经所导致的骨质疏松症,也被称为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另一类骨质疏松症由影响骨代谢的疾病或药物等所导致,被称为继发性骨质疏松症,其常见病因如下:多发性骨髓瘤、甲状腺疾病、糖尿病、炎症性关节炎、炎症性肠病、吸收不良等等

骨折后怎么治疗骨质疏松症?

 

  老年骨折患者治疗骨质疏松症的近期目标是改善临床症状、减少并发症,远期目标是加速康复、预防再骨折。规范的治疗措施包括手术治疗,比如:经皮椎骨成形术,另外调整生活方式、基础药物治疗以及抗骨质疏松药物治疗等。


调整生活方式:

  (1)均衡膳食、戒烟限酒、避免过量饮用咖啡、浓茶及碳酸饮料。

  (2)合理锻炼,根据身体情况有规律地进行中、低强度的多元化运动(例如有氧运动、肌肉强化、平衡训练等)。

  (3)预防跌倒,选择合适的鞋子和适老辅助器具,家居环境适老化改造,定期进行防跌倒评估。


基础药物治疗:

科学补充钙和维生素D

  (1)老年骨质疏松症患者建议每日摄入元素钙的总量为1000-1200mg。由于中国人群日常饮食中的钙含量通常偏低,每日膳食摄入的元素钙约为400mg,因此建议通过药物来补充元素钙约500-600mg/d。需要注意的是,高钙血症或高尿钙症患者禁用钙剂。

  (2)充足的阳光照射有助于皮肤内维生素D的形成。对于维生素D缺乏或不足者,应服用维生素D补充剂。骨质疏松人群的血清25羟维生素D水平维持在30μg/L以上最为理想。

 

抗骨质疏松药物:

骨吸收抑制剂、骨形成促进剂、其他机制类、中药等。

  (1)常用的骨吸收抑制剂包括双膦酸盐类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RANKL)抑制剂,规范使用可以增加骨量、改善骨强度、降低骨折风险。此外,降钙素类药物可以减少急性骨丢失及缓解骨痛。

  (2)常用的骨形成促进剂是甲状旁腺素类似物如重组人甲状旁腺激素片段1-34,具有促进骨形成、增加骨密度、降低骨折风险的作用。

  (3)选择性雌激素受体调节剂,可选择性地作用于雌激素的靶器官,阻止骨丢失,增加骨密度。

  (4)雌激素,能抑制骨转换、阻止骨量丢失,提高椎体和髋部骨密度。

  (5)活性维生素D及其类似物,适合于老年人、肾功能不全及羟化酶缺乏患者,可提高骨密度,减少跌倒,降低骨折风险。

  (6)维生素K类,可促进骨形成、提高骨量,降低骨质疏松性骨折再骨折发生率。 

  (7)中药,骨质疏松性骨折初期可在常规抗骨质疏松药物基础上酌情使用具有活血化瘀、消肿止痛功效的中药,骨折后期选用强筋健骨、补气养血、益肝脾肾的中药,有利于缓解临床症状。

 

 

宁国市中医院

服务热线:0563-4011999(24小时值班电话),0563-4011980(周一至周五8:00-17:00,周六8:00-11:30)

地 址:宁国市怀安大道59号

备 案 号:皖ICP备19002709号-1

Copyright (C) 2021 All Rights Reserved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