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送给孕妈妈的一份健康宝“碘”——碘缺乏病防治全攻略
时间:2025-10-11 08:37:19
怀孕期间,营养的均衡摄入对宝宝的健康发育至关重要。其中,碘元素虽然需求量不大,但却是影响胎儿智力发育的关键营养素之一。碘是合成甲状腺激素必不可少的微量元素,可影响全生命周期健康。碘被称为“智力元素”,对儿童大脑发育至关重要,关键期是在生命前1000天,即妈妈怀孕至宝宝出生后三周岁。 今天,我们就来聊聊碘缺乏病的危害及防治方法,帮助孕妈妈们科学补碘,守护宝宝的健康未来! 碘是什么?对孕产妇和宝宝有哪些影响 碘缺乏或过量均会对健康带来危害,引起甲状腺疾病及其他系统的功能紊乱,如甲状腺肿大、甲亢、甲减、甲状腺结节、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等,甚至引起孕妈妈流产、早产、死产、先天畸形等。 缺碘的危害要大于碘过量 我国曾流传“一代肿(地方性甲状腺肿)、二代傻(地方性克汀病和地方性亚临床克汀病)、三代四代断根芽(流产死产增加,人口逐渐减少)”的民谣,就是碘缺乏病危害的真实写照。 对孕妈:可能导致甲状腺肿大(俗称“大脖子病”)、甲状腺功能减退,增加妊娠高血压、早产等风险。 对宝宝:严重缺碘可能导致呆小症(克汀病),表现为智力低下、生长发育迟缓、聋哑等问题。 上世纪90年代,全国碘缺乏病病区学龄儿童智商比非病区平均低12.45个点,重病区约有5%-15%的儿童存在轻度智力低下。 碘缺乏病是影响群众身体健康和人口素质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被列为全球重点防治、限期消除的三大微营养不良性疾病。 如何判断是否缺碘 缺碘初期可能没有明显症状,但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初步判断: 1. 饮食评估:长期不吃碘盐、海产品(如海带、紫菜、海鱼)的人群风险较高。 2. 身体信号:甲状腺肿大(颈部明显隆起);易疲劳、怕冷、体重异常增加(可能是甲减表现) 3. 医学检查:通过尿碘检测或甲状腺功能检查确认。 如何科学缺碘 1. 吃碘盐,最简单有效。我国推行加碘盐政策多年,碘盐是补碘最经济、安全的方式。 食盐加碘是 WHO等国际组织推荐的控制碘缺乏病最安全、最有效的措施。 ✅ 建议:选择正规碘盐(包装有“加碘”标识);存放避光防潮,炒菜出锅前放盐,减少碘挥发。 2. 多吃富碘食物。天然食物中,海产品的碘含量最丰富: ▶海带、紫菜(含碘量最高,每周吃1-2次即可)。 ▶海鱼、贝类(如带鱼、牡蛎)。 ▶鸡蛋、牛奶(也含少量碘)。 备孕期妇女和孕妇:均要食用碘盐,并在每周摄入1~2次富含碘的海产食品,如海带、紫菜、贻贝(淡菜)。也可以购买含碘量较高的专用孕妇碘盐。备孕妇女开始补充碘的最佳时间是孕前至少3个月。如果不吃加碘盐,每天需要额外补碘150µg。 妊娠期患有甲状腺疾病的孕妇也要摄取足够的碘,食用加碘食盐是最好的方法。妊娠前有甲亢并低碘饮食的患者,在拟妊娠前至少3个月食用加碘食盐,以保证妊娠期充足的碘储备。总之,患有甲状腺疾病的妈妈补碘要遵循医生建议。 哺乳妇女:哺乳妇女应同妊娠期一样继续选用加碘食盐和含碘丰富的海产品,或含碘量较高的专用加碘食盐。 婴幼儿(出生后至36月龄内):母乳是孩子的“碘库”,应尽量采取母乳喂养补碘。母乳喂养的婴幼儿,乳汁中碘的浓度应维持在100~200μg/L。非母乳喂养的婴幼儿饮食主要是乳制品,我国食品安全国家标准(GB10765-2021)规定在婴幼儿奶粉中必须加碘,加碘量为每100kJ加碘3.6~14.1μg或每100kcal加碘15~59μg。7-12月龄添加辅食时,应适当加入含碘丰富的海产品(海带汤、紫菜泥等);13月龄后开始加入成人食物时,可摄入少量的加碘食盐(每日不超过2g)。 常见问题解答 1、吃碘盐会导致碘过量吗? 不会!普通成人每天需碘120-150微克,孕产妇需230-240微克。按日常用盐量(<5克/天),碘盐完全安全。 2、沿海地区还需要补碘吗? 需要!虽然沿海居民吃海鲜较多,但调查显示,饮食中的碘仍可能不足,碘盐仍是主要来源。 3、宝宝出生后如何预防缺碘? 母乳喂养的宝宝通过妈妈乳汁获取碘;非母乳喂养可选择含碘配方奶粉。 其实,碘缺乏病是可防可控的,关键在于科学补碘+定期检查。准妈妈们记得:1.坚持食用碘盐;2.每周适量吃海产品; 3.产检时关注甲状腺功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