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急性胸痛别大意!读懂身体的“危险警报”与应对全流程
时间:2025-07-03 08:18:01
急性胸痛是临床常见的急症之一,它如同身体发出的“危险警报”,背后可能隐藏着威胁生命的重大疾病。由于引起急性胸痛的病因复杂多样,识别和处理稍有不慎,就可能延误病情。了解急性胸痛的常见原因、识别方法、处理流程及应对措施,能为生命争取宝贵的救治时间。
一、致命性胸痛:争分夺秒的生死较量 (1)急性心肌梗死 冠状动脉突然堵塞,导致心肌持续缺血坏死,引发剧烈胸痛。疼痛多位于胸骨后或心前区,呈压榨性、闷痛或濒死感,常放射至左肩、左臂内侧、下颌等部位,持续时间超过15分钟,休息或含服硝酸甘油不能缓解。患者还可能伴有大汗淋漓、恶心呕吐、呼吸困难、面色苍白、心悸等症状,严重时可出现休克、心律失常甚至猝死。
(2)主动脉夹层 主动脉内膜破裂,血液进入血管壁中层形成夹层,撕裂样剧痛是其典型症状,疼痛一开始即达高峰,性质剧烈,如刀割或撕裂,可沿主动脉走行方向放射至胸背部、腹部甚至下肢。患者常伴有血压异常升高(少数患者血压降低)、双侧脉搏不对称等表现,若夹层破裂,会导致大出血,短时间内危及生命。
(3)肺栓塞 指内源性或外源性栓子阻塞肺动脉或其分支,导致肺循环和呼吸功能障碍,例如下肢深静脉血栓脱落,随血流堵塞肺动脉及其分支,引发胸痛。疼痛多为刺痛或闷痛,同时伴有呼吸困难、咯血、咳嗽,部分患者会出现晕厥。肺栓塞发病急骤,严重程度与栓塞面积相关,大面积肺栓塞可迅速导致呼吸循环衰竭,死亡率极高。 二、非致命性胸痛:不容忽视的身体信号 (1)气胸 多发生于身材瘦高的年轻人或有肺部基础疾病(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结核)的患者。起病急,表现为突然发生的一侧胸痛,呈针刺样或刀割样,持续时间较短,随后可出现胸闷和呼吸困难。气胸严重程度不同,症状表现也有差异,张力性气胸若不及时处理,会压迫心脏和大血管,影响呼吸循环功能。
(2)胸膜炎 因炎症刺激胸膜引起胸痛,疼痛性质多为刺痛或牵拉痛,随呼吸、咳嗽加重,患者常伴有发热、咳嗽、咳痰等症状。深呼吸或改变体位时,两层胸膜相互摩擦,胸痛会更加明显。
(3)胃食管反流病 胃酸及胃内容物反流至食管,刺激食管黏膜产生胸痛。疼痛多位于胸骨后,呈烧灼样,常在进食后、平卧或弯腰时加重,还可伴有反酸、烧心、嗳气等症状,容易与心脏疾病引起的胸痛混淆。
(4)肋软骨炎 肋软骨与胸骨交界处的软骨发生炎症,表现为前胸壁疼痛,疼痛部位多较为固定,可伴有压痛,咳嗽、上肢活动时疼痛加剧,病程可持续数周或数月,部分患者反复发作。 三、科学应对:全流程指南守护生命 (1)现场紧急处理流程 1.立即停止活动:一旦出现急性胸痛,无论是否怀疑为致命性疾病,都应立即停止一切活动,原地坐下或躺下休息。保持身体放松,避免因继续活动加重心脏等器官负担。 2.稳定情绪:保持冷静至关重要,因为焦虑和紧张会促使体内分泌肾上腺素等激素,进一步加重心脏负担。可通过缓慢深呼吸(如吸气5秒、屏息2秒、呼气5秒,重复多次)来缓解紧张情绪。 3.初步药物处理:若怀疑是心脏原因引起的胸痛,在血压正常且无药物禁忌的情况下,可舌下含服硝酸甘油1片(血压低或已知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患者禁用)。注意应将药物置于舌下,让其通过舌下静脉直接吸收,而不要吞咽。 4.呼叫急救:完成上述处理后,第一时间拨打急救电话120。清晰告知接线员患者所在的详细地址(如XX路XX小区X栋X单元)、目前的主要症状(如胸痛、胸闷、呼吸困难等)、年龄、既往病史(如有高血压、心脏病等)。等待急救人员期间,不要随意搬动患者,保持原地不动,可让周围人帮忙疏散围观人群,保证空气流通。
(2)送医诊断与治疗流程 1.急救人员评估:急救人员到达现场后,会立即对患者进行生命体征监测,包括测量血压、心率、呼吸、血氧饱和度等,同时进行心电图检查,初步判断是否存在心肌梗死等心脏急症。若怀疑主动脉夹层、肺栓塞等疾病,会根据情况采取相应的紧急处理措施,如控制血压、吸氧等,并尽快转运患者至医院。 2.医院急诊科处理:到达医院急诊科后,患者会被送入抢救室。医生会再次详细询问病史,包括胸痛的具体表现、发作时间、伴随症状等,并结合现场急救人员提供的信息,安排进一步检查。常见检查项目包括: -血液检查:检测心肌损伤标志物(如肌钙蛋白、肌酸激酶同工酶)、D-二聚体等,判断是否存在心肌梗死、肺栓塞等。 -影像学检查:进行胸部CT检查,排查主动脉夹层、肺栓塞、气胸等疾病;安排心脏超声检查,评估心脏结构和功能。 3.专科会诊与治疗:根据检查结果,医生会邀请心内科、胸外科等相关科室进行会诊,明确病因后制定针对性治疗方案。例如: -对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若符合条件,会尽快进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开通堵塞血管;或采取静脉溶栓治疗。 -主动脉夹层患者需根据夹层类型,选择药物保守治疗、介入治疗或外科手术治疗。 -肺栓塞患者根据病情给予抗凝、溶栓等治疗。
(3)日常预防流程 1.健康生活方式养成 -饮食管理:遵循均衡饮食原则,每日饮食中蔬菜和水果摄入量不少于500克;减少盐的摄入,每天不超过5克;控制食用油用量,选择橄榄油、亚麻籽油等健康油脂,每日不超过25 - 30克;少吃加工肉类、油炸食品等高脂高盐食物。 -运动计划: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每分钟100-120步)、慢跑、游泳等;也可进行2-3次力量训练,如举哑铃、俯卧撑等,增强肌肉力量。运动要循序渐进,避免突然剧烈运动。 -作息调整:保持规律作息,每天睡眠时间不少于7小时,避免熬夜。良好的睡眠有助于调节身体代谢,维持心血管健康。 2.基础疾病管理:患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基础疾病的患者,需严格按照医嘱服药,定期监测血压、血糖、血脂等指标。例如,高血压患者每天早晚各测量一次血压,并做好记录;糖尿病患者定期检测空腹及餐后血糖,每3-6个月检测一次糖化血红蛋白。一旦指标出现异常,及时就医调整治疗方案。 3.定期体检:建议每年进行一次全面体检,体检项目除常规检查外,可根据年龄、家族病史等因素,增加心脏超声、颈动脉超声、冠状动脉CTA等针对性检查项目,以便早期发现潜在的心血管疾病风险。
急性胸痛可轻可重,不能仅凭主观感觉判断病情。当胸痛发生时,切勿抱有侥幸心理,应将其视为“紧急信号”,严格按照科学流程应对。守护生命健康,从重视每一次胸痛开始。 四、急性胸痛常见错误处理及危害 (1)拖延观望,不及时就医 许多人在出现胸痛症状时,因症状短暂缓解或自认为是劳累、岔气等小问题,选择拖延观望,未及时前往医院就诊。例如,部分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发病初期,胸痛症状呈间歇性发作,疼痛程度较轻,便误以为休息一下就能好转,错过最佳溶栓或介入治疗时间窗,导致心肌大面积坏死,严重影响心脏功能,甚至引发猝死。
(2)自行服药,掩盖病情 有些患者习惯自行服用止痛药、胃药等缓解胸痛。比如,将由心肌缺血导致的胸痛当作胃痛,服用胃药止痛,表面上疼痛有所减轻,但实际上延误了心血管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使病情进一步恶化;随意服用止痛药,不仅可能掩盖病情真相,还可能影响医生对疼痛性质、程度的判断,干扰后续诊疗。
(3)过度紧张,盲目行动 少数患者在胸痛发作时过度紧张、惊慌失措,做出错误行为。如在身体不适情况下盲目奔跑去医院,这会大幅增加心脏负担,可能导致病情急剧恶化;还有患者自行驾车前往医院,途中因突发胸痛引发意识模糊、身体失控,造成交通事故,危及自身及他人生命安全。
(4)拒绝必要检查 部分患者因担心辐射、费用等问题,拒绝配合医生进行心电图、胸部CT、冠状动脉造影等必要检查。例如,怀疑肺栓塞时拒绝做D-二聚体检测和胸部CT检查,导致无法及时确诊,错过溶栓或抗凝治疗的黄金时机,增加肺栓塞复发和致死风险。
(5)不遵医嘱,擅自离院 在医院初步检查后,部分患者因症状缓解或自认为病情不严重,不听从医生建议,擅自离院。比如,主动脉夹层患者在疼痛减轻后,拒绝住院进一步检查和治疗,回家后夹层破裂,抢救不及时而死亡;胸膜炎患者未完成疗程就自行停药,导致病情反复,转为慢性炎症,增加治疗难度。
急性胸痛发生时,每一个错误的应对选择都可能成为威胁生命的“定时炸弹”。掌握正确的处理流程,规避这些错误做法,才能在关键时刻为生命健康保驾护航。一旦出现胸痛症状,务必保持冷静,采取科学合理的措施,及时寻求专业医疗帮助。 |